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成立于1986年,设备齐全,具有专家门诊、普通门诊、糖尿病教育门诊、内分泌实验室、骨密度测定室、胰岛素泵及动态血糖监测中心病房等,并在省内成立了主要的内分泌糖尿病专业基地,具有较高声誉。
该科现有医护人员 24名,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4名,硕士研究生6名(在读3名),技术人员2名(兼),护理人员16名,病房设病床37张。该科门诊日平均接诊来自省内外患者上百名,年门诊量达13000人次,年入院患者达千人次。对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矮小症、内分泌性腺疾病、代谢综合症尤其对遗传性内分泌疾病有独特的诊疗手段。
1982年,成立省内第一家糖尿病咨询中心,利用计算机系统网络取得了大量患者。病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内向医师咨询,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防治糖尿病知识水平和技巧。
1994年,内分泌实验室先后开展20余项临床研究项目,为内分泌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提供了准确依据。
1998年,在省内率先成立了骨密度检测室,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对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症并发骨质疏松进行了研究,指导临床治疗;参与老年体检及早期诊断骨质疏松,为积极预防骨折的发生提供了可靠依据。
...(查看科室全部简介)
该科拥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专业技术队伍,具备先进的检查设备和手段,是我省内分泌治疗水平的代表科室,同时不断吸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率先在省内开展了胎儿甲状旁腺移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接治来自全国各地此类患者,效果良好;率先开展了糖尿病胰岛素泵的治疗新技术;率先开展了糖尿病动态检测新技术,诊断和治疗了大量复杂疑难糖尿病患者,带动了全省糖尿病临床工作。
2001年,省卫生厅批准在该科成立“河南省糖尿病防治研究中心”,有力地推动了该科糖尿病基础研究工作的发展。
目前,该科发展成为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综合科室。多年来,全体医护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开办“糖尿病基础训练学习班”12期,坚持对糖尿病患者的不断教育,接受教育的人员已达万人次以上。为全省各地市县培养了内分泌糖尿病专业医师百余人,成为河南糖尿病防治的主力军。另外该科在科研工作中获得研究成果4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并获得国家专利两项。
河南省人民医院二内内分泌科是河南省内分泌专业科室的组成部分,是河南省人民医院的重点科室。河南省糖尿病防治研究中心设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以糖尿病为主流的内分泌科还承担着河南省糖尿病的规范化防治的普及与指导任务。同时接受专业医生进修学生及郑大医学院学生等实习的带教及指导任务,并培养郑大医学院的硕士研究。
二内内分泌科固定床位30张,均为单人间,环境优雅,适应患者住院诊治。医师7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3名。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名,硕生士导师1名,博士学位1名,在读博士3名。日本留学归国专家2名。护士人员12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
优势技术展示
该科对内分泌疾病的处理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甲状腺局部注射疗法治疗甲状腺囊肿,囊腺瘤及小腺瘤,避免了手术切除的大面积创伤,疗效显著,深受患者欢迎。“内分泌兔眼”的球后注射疗法解决了顽固性甲状腺机能亢进和兔眼瘤的临床治疗。垂体肿瘤的病因诊断是该科室诊疗中的强项。对于分泌何种激素的肿瘤,激素测定和治疗手段的制定对病人的愈后至关重要。许多病人经过该科诊治后制定了合理的治疗方案,为手术和药物治疗后的康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糖尿病的临床诊疗是该科的强项。目前,对于糖尿病家系中的高危人群已能在正常状态下经过筛选,预测健康者是否有患糖尿病的可能,并进行预防。糖尿病分型的检测手段可以提前预测和分析患者的糖尿病类型,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动态血糖检测系统
动态血糖检测系统通过探头感知探测人体葡萄糖浓度,采用葡萄糖氧化酶化学法,将针形葡萄糖感受器插入皮下组织,由感受器前端葡萄糖氧化酶与人体液中的葡萄糖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电信号进行检测。动态血糖仪内的记录每10秒钟从探头重复1次电信号,将5分钟内的值平均后推算血糖值存储在动态血糖仪内,每天存储288个血糖值,连续储存72小时,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
主要应用于早期糖尿病的诊断、不易发现的低血糖症、观察饮食对血糖的影响以及药物治疗+血糖变化,为临床诊断和动态观察提供了非常好的依据,利于判断病情,调整饮食和药物,使血糖控制在最理想状态。这是糖尿病检测最理想的设备之一。
糖尿病的胰岛素泵治疗
胰岛素泵是根据人在生理状态下的分泌原理而设计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其基本工作原理是每天自动泵入144次以上基础胰岛素,并于餐前随时追加需要的胰岛素量,连续不断的微量输注胰岛素和三餐前追加输注胰岛素。胰岛素严重缺乏的糖尿病患者每天2-4次的胰岛素注射已不能理想控制血糖,胰岛素泵的使用,可将患者血糖始终保持在理想水平,故有“人工胰腺”的美称。
胰岛素主要应用于I型和胰岛素严重缺乏的Ⅱ型糖尿病人,特别是对严重的脆性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个体的需要随时多段调节胰岛素的剂量,用于控制血糖极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对于紧急情况,如外科手术,妊娠分娩、糖尿病酮症等,可通过胰岛素泵在数小时内将血糖控制正常,为糖尿病以及并存的其它疾病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快速治疗手段。该科现有10余台胰岛素泵,解决了众多糖尿病患者的痛苦。
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检测系统
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是用于测定骨密度的设备,人体骨骼骨小梁对超声的传播速度的吸收以及超声波的反射,可反映被测骨的弹性指模数结构和密度,也可反映骨强度,判断骨质是否存在病变等,精确、简便、易操作,常用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和对存在临床高危因素者,包括卵巢早衰的绝经妇女、绝经后早期(一般指五年以内)的妇女、老年人、无外伤的骨折制动者,具有个体矮小、阳性家族史、钙摄入不足、嗜烟、嗜酒及饮过多咖啡因或骨X线有怀疑者,进行骨量值和其丢失的评估。还可对多种骨代谢病的骨病变,如甲亢、甲旁亢、皮醇增多症、骨性营养不良、长期服用抗癫痫药和甲状腺片等继发性骨病进行骨量评价。
骨密度测定是对早期诊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预示骨折危险性的敏感而有效的检查手段,特别是对于早发现、早治疗骨质疏松,预防骨折,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十分必要。
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及糖尿病足
干细胞移植治疗
1.开展早:2003年9月与我院血液病科合作成功开展了第一例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比世界上首次开展这项工作的日本仅迟10个月。
2.效果好:在移植的近100例病人中,疗效具国内领先水平,无论是缓解症状、改善循环、溃烂创口愈合、恢复功能等方面均达国内先进水平。
3.移植例数多:国内突破100例的单位仅有我院及北京宣武医院。我院居第二位。
4.追踪时间长,资料完善:第一例已历经3年6个月,一般病人多在2年以上,仍有很好的效果。除主观症状及体格指标外,局部氧分压、血流速度、动脉搏动图、ABI等均被收录,作为追踪考察疗效的指标。
5.建立了完善的评价疗效体系:经皮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测定、专用四肢双向多普勒、神经定量感觉检查、DSA等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除DSA检查外,其余均于病房床边进行检查。
6.首创外周及骨髓干细胞联合移植:与我院血液科合作,首创了外周血动员,联合骨髓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取得成功。解决了干细胞数量不足一次可行双下肢移植的问题。
7.研究论文发表10余篇,在学术界受到同行的关主。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特征的
中日比较研究
近5000例的2型糖尿病研究发现,普遍存在着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的程度与肥肿、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相关,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国内首次报告。
日本人组(n=1863例)比中国人组(n=4989例)相比,以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中国人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两国人群存在着特征性不同,这一发现已发表论文,被同行多次引用。
论文发表在《中华糖尿病》等杂志上,并在亚太地区糖尿病足大会上发表。
糖尿病教育规范化系统化
糖尿病的指导教育具有特色性。自编2万字以上的教育手册供病人阅览;举办糖尿病园地,讨论患者关注的问题,每周更新;备有系统的糖尿病电化教育设备,每日播放专家糖尿病教育讲座;每周2次糖尿病讲座,持久坚持已达6年。讲课认真,内容实用;科内设有糖尿病教育网站,深受糖尿病患者的喜爱,同时有患者信箱,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具有糖尿病饮食软件,可面对面指导,亦可远距离网上点击,深受患者欢迎。
(隐藏科室简介)
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