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科自创建以来,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在广泛开展血管内及非血管性介入治疗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各项新业务、新技术,开展了的大量高、新、难手术项目,填补了河南省介入治疗专业领域的多项空白。科室目前下设3个专业组:
一、脑血管疾病组:主要开展了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畸形和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在脑保护下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已成为常规治疗项目。患者的年龄从6岁到86岁,达到了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
二、外周血管疾病组:率先在国内开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旋切术和糖尿病足的低张球囊扩张治疗,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主动脉夹层和腹主动脉瘤的腔内隔绝(覆膜支架置入)治疗术、肾动脉支架成形术、门静脉高压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再通治疗也是该专业的特色治疗项目,在省内居领先地位。对出血性疾病如创伤性出血、消化道出血、大咳血和妇科大出血介入治疗均有显著优势。
三、恶性肿瘤及非血管疾病组:较早在国内开展了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和超选择化疗栓塞,技术成熟,最近新开展的经皮放射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对肿瘤病人进行综合取得较好的效果。
该科积极参与并组织了多次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先后有多人出
...(查看科室全部简介)
国进行短期和长期的访问学习,与美国洛杉矶大学UCLA研究中心、法国冈城大学医疗中心和韩国蔚山大学ASAN医疗中心等建立了技术合作联系;多次在院内和院外举行专题科普、学术讲座和手术演示,并先后与河南省医学会共同组织召开了 “河南省首届血管与肿瘤性疾病介入治疗学术研讨会”和“河南省脑血管病影像诊断与介入技术研讨会”。受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委托,组织开展了面对全省省级和地市医院医师的“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专题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发起并定期组织了高水平的“河南省介入沙龙”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省介入学科的发展。
在科研教学方面,科主任李天晓教授主持承担了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试验(ASSIST-2)”分中心研究和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研究”等课题;“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症介入治疗研究”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介入放射学杂志》和《实用放射学杂志》以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科室除承担研究生实习带教以外,每年还为省内各地市医院培训介入治疗学专业进修医生30余名,部分人员已独立开展工作。该科领先的医疗水平和学术地位得到了省内业界的广泛认同,其运作模式和取得的成绩得到国内同行的一致肯定。
优势技术展示
经导管超早期超选择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占急性脑血管病的50%-70%,是仅次于心血管病及肿瘤的第三位致死疾病,更是造成成年人残废的第一位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四高”特点。对于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经导管超早期超选择接触性溶栓治疗,可使患者迅速、完全地康复而无任何后遗症,该科开辟了救治此类患者的绿色通道,24小时提供急救。
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治疗TIA和脑梗塞
短暂性脑缺血即TIA是神经科的急症,易发展为脑梗塞,需高度重视,应及早治疗。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研究发现TIA和脑梗塞多历颈动脉或脑动脉的狭窄,而使血流受阻所致。用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使狭窄的血管再通是治疗此类疾病的首选办法。该科在我省最早开展了此项手术,经验丰富,在操作技巧和围手术期处理上有独到之处。
出血性脑卒中的介入治疗
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内出血,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是最为常见的病因。该科利用专科优势在出血原因的检出和微创治疗上异军突起,逐渐发展成为传统神经内、外科之外的第三支力量,使很多药物保守治疗效果差、外科手术风险高的患者得到满意救治。
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布加综合征指下腔静脉肝后段狭窄或闭塞伴肝静脉流出道梗阻引起的症候群。在我国黄河流域省份农村相对高发,起病隐匿,严重影响患者劳动生产能力。介入科对此病有深入研究,在国家级学术杂志上提出自己的专业分型,开发出经股静脉、颈内静脉和经皮肝穿刺等多种术式,曾为一患者腔内成形治疗长节段闭塞血管近20公分。
腔内隔绝治疗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是两种非常凶险的疾病,其自然病程1 周死亡率为50 % ,1 年死亡率为90 %。传统的治疗方法为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疗效均不理想,且死亡率较高,严重并发症多。自1991年Pa rod i等首次报道应用支架行人工血管成功隔绝腹主动脉瘤和1994年Dake等用直型覆膜支架治疗降主动脉瘤获得成功之后,目前该技术已广泛用于治疗多部位动脉瘤、动脉创伤、动静脉瘘及狭窄性血管疾病中。医院自2001年起尝试经股动脉小切口、应用覆膜支架行腔内隔绝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7例,其中3例为高技术难度的分支型覆膜支架植入,腔内技术成功率100%,无瘤体破裂,无截瘫等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目前该科正致力于“分体式人工血管(stent-graft)”研究。
腔内血管成形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及糖尿病足
动脉硬化闭塞症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主要侵犯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等大中型动脉,可造成下肢严重的缺血症状。传统的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和腔内支架血管成形术等只适用于较短狭窄和闭塞的治疗,对长段闭塞和慢性血栓形成的患者长期以来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该科采用新型腔内旋切装置-Straub旋切仪治疗了30余例长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取得了理想效果。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单独或共同引起的糖尿病患者下肢和(或)足溃疡或坏疽,具有很强的致残性和致死性。目前,在药物治疗糖尿病足的基础上,该科引进低张球囊扩张成形使糖尿病患者病变的小血管再通已取得满意疗效。
肝癌及盆腔肿瘤的超选择化疗栓塞和粒子植入
原发性肝癌、膀胱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等盆腔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很多病人在就诊时已是晚期,外科手术无法切除,并且部分病人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如肝转移、肺转移等,由于病人体质较差,不能耐受严重的化疗、放疗毒副反应,及存在耐药性、对射线不敏感及等原因,是临床上非常棘手的问题。微创肿瘤介入治疗既传统的外科手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之后,给这些肿瘤病人带来新的希望。将导管超选至肿瘤的供血动脉,注入化疗药物及栓塞剂进行局部治疗,阻断或减少肿瘤血供,提高了局部药物浓度,而且减少了全身化疗毒副反应。粒子植入治疗是新近开展的肿瘤局部治疗,对于乏血供及乏氧性肿瘤具有疗效确切、可重复、并发症少、创伤小等优点,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隐藏科室简介)
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